雄安新区-谢宇:老师,请问针灸的方法是不是意味着无论脏腑有什么病,你都能找到病灶,感受到经络的异常?
黄桂生老师:看山寻龙,循经定穴。
欲寻龙,必看缠山。一旦进入了缠山,难度就又上一个台阶了。如果门上有几千把锁,那么这里一定住着一位王子。
了解风水的人一定都知道地理四经中的名言。
但绝对不是那些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深山老林中发现,贴在身体某些部位的树枝具有治病的作用。
我曾经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开玩笑说,非洲的劳动人民还在深山老林里被困在树枝上,他们的针灸技术一定比我们强。
有人受到《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的启发,说经络是老道士在山洞里打坐,看到体内经络运行而造成的。
那么穴位呢?经验丰富的道士如何识别穴位?
但旧时的民间针灸师中,有一些会教授身体风水、地理的。他们寻找身体上的穴位,而不看经络或穴位图。
他们有自己寻找穴位的方法。此法与寻找地理穴位的方法大致相同。
天上的星辰,古人称为天文,地上的龙脉,古人称为地理。随着我们身体上的经络和穴位。各种关系都有。
五运六气很难学,因为五运六气所涉及的古代天文学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天文学。
函谷关将尹尹观天,见紫色气气从东方而来,便知道我来了。
今天的天文学家大概不明白这种紫色气体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把这个故事当成了传说,并不当真。
我们学中医的人都知道,有五行这个东西。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五元素的起源是古代圣人观察天空发现的。
就人体的地理而言,人与天、地、日、月相连。所以古代先贤根据山水的地理来命名穴位。
海、河、溪、沟、地、井、泉、潭、沼泽、深渊、河、山、丘、陵、谷。
若将身施于人,则百骨九窍;若以大地为形,则有万水千山。从其本身的本源来看,或隐或显,以胎儿气息孕育,神化五行皆有可能。
倪海霞老师传授的古代针灸中的引导术,是将病气引导到沟渠、水沟等低洼处,源自古代针灸方法。
望山寻龙,循经脉定穴。这是古代方法的精髓。倪海霞老师不再说话了。
岐伯曰:经脉与天地一致。
故天上星宿乱,日月食;大地秩序失序,水道泛滥,草不能生长,五谷不能生长;道路闭塞,民不相往,巷聚于城,分于异处。
血还在,请告诉我为什么。夫血为卫,周流不息,对应上方星辰,下方经脉多少。
倪海霞老师在讲下关的时候就讲到了这个病。
这个穴位,下关,闭口的时候就在这里。当我们刺病人的下关时,我们让他侧卧。当他闭上嘴时,就会被封住。当他张开嘴时,就会有一个洞。当他闭上嘴时,就不会有洞了。当颌骨脱位时,将关子绑住。主要治疗包括中耳炎和牙科。脱位时,重点关注下关穴。用双手将下巴骨向上推,它就会闭合。未来我们会有很多创伤治疗方法。我们的人类记录主要是《针灸》、《伤寒》、《金匮》、《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如果有机会,我讲完《人经》后,再讲一下中医的正骨。下关不灸,带毛的穴位也不灸。它可以治疗牙齿问题、下颌脱臼和耳部分泌物。还有一种西医疾病叫颞下颌关节炎(简称TMD),就是说牙齿的关节很痛,不能咬,但是我们可以给它针灸。面部针灸的时候,先注射合谷,对这个TMD有非常好的效果。牙医也来找我治疗TMD。牙医痛得无法自拔! TMD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下关疼痛。先敷对侧合谷,再针刺下关。一侧痛,另一侧也痛,两针两面都痛。
刺一两次就会痊愈,但疼痛会持续几个月、一两年,咬东西或吃东西时也会疼。
治疗应以气血为主。我们称之为气血标靶。西医无法治愈这种疼痛。
二三针是我院著名针灸专家金锐教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最常用的方剂。笔者将此方应用于临床,体会到此法不仅对药物性神经毒性耳聋有一定疗效,而且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耳鸣、耳聋也有良好的疗效。但针灸要领要掌握。正确辨证配穴,故介绍如下:
1. 完整骨的位置和组成——位于乳突后面和下方的凹陷处。听觉宫——在耳屏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处,口开成凹陷处。听会——耳屏切迹前,下颌骨髁突后缘处,口部有一孔。
3、进针、进针方向及深度:取30号1.5至2寸(儿童1寸)不锈钢丝状针,在病侧耳部取三针,先补骨,再直刺或斜向下刺11.2寸,然后感觉波及颈后及颞侧,第二针为听宫、听会。两穴均张口取穴,深度11.5寸。
4、针法:快速进针入骨穴后,捻转得气,然后提捻35次。廷公和廷慧缓慢而有力地扭转,将针刺入所需深度。之后主要采用刮痧的方法将针感导入耳内。为了强化和保留针感,可结合小捻法,以补虚、解实。将针头留在原处30 至45 分钟,中间间歇注射2 次。
5、虚证配穴:耳聋耳鸣:选穴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百会或肾俞、气海。循证耳聋耳鸣:选液门、外关(双)、合谷(双)、太冲(双)、风池(双); “病久重者”,用中柱于三焦经上的俞穴。
6、病例: 举例: 高xx,男,41岁,初诊:主诉耳聋、耳鸣4年。现在大声说话,只听见嗡嗡声,耳鸣如蝉,潮热盗汗,心悸健忘,腰膝酸软。上述症状因疲劳或失眠而加重。广州医学院听力测试双耳为90100dB,无需用药。有中毒史,舌红少苔,脉弦细,心肾不和,耳鸣耳聋,治疗宜滋阴降火,取耳部心肾穴三针,联合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外关、合谷,注射6次后,失眠改善,耳聋耳鸣减轻,耳朵舒服。电听力测试左耳70dB,右耳60dB。口服知柏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1)针灸治疗时,需要对五官、脏腑、经络、大脑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辨证,以提高针灸疗效。
(2)实证用泻针法,虚证用补针法。两者都强调气的获取和深度。得气后,针感应到耳部及耳部周围。关键是要保证气到达病处才能有效运用。首先,掌握针刺的深度。此法的进针深度一般较深。当针刺到11.2英寸,耳内有嗡嗡声时,应停止再次进针。只要用针稍微刮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感觉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3)耳为肾的外窍,受肾中精气的滋养。因此,耳朵必须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作用。《灵枢?脉度篇》指出:“肾气流于耳,肾和。”耳能闻五声。主要采用艾灸,配合百会、气海、肾俞等穴位,也可配合针灸、归阴等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金氏三针术的秘诀之一,其实就是刮针。将针插入耳内3次,并用针柄刮7次。刮针柄的手法在日常生活中要反复练习。不用插在穴位上,只要随意刮擦就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