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两名逃犯闯入一位单亲母亲的家中实施抢劫,却被邻居赶走。在逃亡过程中,一个名叫菲利普的小男孩被劫持为人质。后来,整个故事就围绕着逃亡者布奇和菲利普展开。如果不是看影评,我可能根据电影的开头就猜到这是一部暴力抢劫电影,但随着电影结尾的音乐响起,我的眼泪不停地流。
虽然这部电影叫《完美世界》,但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脆弱的“乌托邦”世界。尤其是当布奇死后,那就是观众的“乌托邦”世界崩溃了。怎么能让人不点击呢?眼泪?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通过制造一系列残酷的冲突来创造令人心碎的时刻。
“乌托邦”来自英国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写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后来泛指理想的、遥不可及的美好事物。
矛盾一:越狱的凶手有一颗温柔的心
在《完美世界》中,布奇并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有良知、做事有分寸的人。当菲利普被嘲笑他的小阴茎时,他温柔地告诉菲利普,这个尺寸适合他的年龄;当他和菲利普去一个黑人家里做客时,他听到了他喜欢的音乐,邀请黑人妻子和孩子一起跳舞;他看到黑人总是肆意打孩子的耳光,所以毫不犹豫地打了他。
从很多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布奇是一个尊重女性、善待孩子、憎恶欺凌小人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生来就有正义感。他的过去其实在电影中并没有太多介绍,因为整部电影主要围绕他和菲利普逃跑的细节展开,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每次布奇与警察打斗时,他的车总是被撞。伤害警察或其他人。就像布奇被菲利普用枪射中后一样,他没有任何的愤怒和失望,反而安慰着菲利普,甚至说道:
菲利普,你知道,我一生只开枪射杀过两个人。一个是想伤害我的母亲,另一个是那个想伤害你的人。
电影接近尾声时,男主简单的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盲目盲目的坏人。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自私无情的杀手。相反,他是一个选择即使触犯法律也要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刻板印象,武断地给别人贴上标签。比如,我们总认为医生是善良的,法官是无私的,警察是严格执法的。然而,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就像我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一样。感染并给了无数人美好生活希望的作家海子,最终选择了躺在火车上自杀;还有一位靠捡垃圾为生的老人,默默帮助了几十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半辈子的大学学业。
德罗德曾经说过:“人类既有强者,也有弱者,有卑鄙者,也有崇高者,既有洞察者,也有盲目者。”现在我看人事物,不再以特征来分类,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我们不能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随意、简单地概括别人丰富的生活。换句话说,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在了解了世界的丰富之后,能够对他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冲突二:布奇本人从来都不是父亲,但他却给人质菲利普充满了父爱。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布奇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人,这种特质注定让他不是一个坏人。
《完美世界》,布奇将菲利普绑架到车上后,为了保住菲利普的性命,不惜杀死了自己的同伴。当他知道菲利普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个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后,他对这个小男孩感到怜悯。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幸运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不幸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在布奇和菲利普逃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布奇将儿时对父亲和爱的渴望投射到了《On Philip》上。对他来说,菲利普既是那个从小就思念父爱的自己,也是那个渴望被爱的小布奇。
当布奇与卖汉堡包的女人发生性关系时,他立即结束了,因为他被菲利普看到了。当菲利普问他,你爱她吗,为了让菲利普对男女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不自然地回答:“有一点。”从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布奇承担起了一个父亲的角色。一路上他不仅完成了菲利普孩童般的愿望,还担当起了父亲的角色,无形中理解了他。来谈谈教育的作用。
英国著名教育家伯杰曾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老师”。足以说明,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亲”代表“力量”和“权威”,代表“突破”和“力量”。如果孩子们小时候和父亲更亲近,长大后就会更加勇敢和富有创造力。电影《黑天鹅》中,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从小缺乏父爱,不仅性格孤僻,而且对异性极度疏远。
《完美世界》,在电影前半部分的警察对话中,我们知道布奇从小就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且因为他的母亲是一名妓女,而他的父亲是一个极其残忍的人。导演一直安排镜头主要是展示布奇在路上开车的样子,并没有说要去目的地。直到最后,布奇才拿出父亲临终前写给他的信:
亲爱的罗伯特,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我的离开与你无关。阿拉斯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它比地狱还冷,有一天你可以去参观,我们可能会更加了解彼此。
当我看到这一点时,我泪流满面。原来,一路上,他带着他视为儿子的菲利普去寻找父亲。这也说明了每个孩子对父亲都有着无限的好奇和关心。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渴望父爱。
孩子对父爱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不自觉的、无法抗拒的。电影中的菲利普就像我们每一位观众小时候一样。他喜欢过山车、节日、制造噪音和糖果。他有很多简单而美好的小愿望,但因为父母的限制,他只能听话。
安东尼的书《小王子》中有一句话:“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尽管只有少数人记得它。”
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呢?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周围的人告知,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但没有人真正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局限于“流行思维”,我们以大家认为的“成功”的标准作为自己的追求,而忘记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简单的幸福;因为我们越融入社会,我们需要追求的东西越多,我们承担的责任就越多,这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关心生活,美好就像糖果一样简单,比如和家人一起吃顿幸福的饭菜。
当我们为一个最终被警察枪杀的逃犯流泪时,其实是在感受这个世界人性的复杂。还有很多美丽的灵魂和闪光的人可以感动我们;我们感受到了布奇和菲利普的渴望。在拥有父爱的同时,你也应该感恩自己拥有完整的父爱和幸福的童年。
世界其实并不黑暗。总有一些人,明明内心伤痕累累,却仍试图去温暖别人。俗话说:“万物皆有缝隙,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用户评论
我身边也有很多跟我一样经历过磨难的人,他们对待所有事情都特别谨慎,也常常会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或许正是因为曾经尝到苦处,所以格外珍惜眼前的幸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共鸣!从小到大,我的生活就充满了各种挫折和挑战,让我想明白了,很多时候坚强并不一定是硬骨头,而是用柔软的心去面对所有困难。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赞同文章观点!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他们更能够感同身受,理解别人的痛苦,也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深远。人生的旅程其实就是一次次的考验,这些考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一定非要经历过万不得已的苦难才能柔软一颗心。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对他人持同理心、充满关切,也会培养出温柔的心灵。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认同这篇文章观点!我认为经历过苦人的内心会更坚硬,他们更加看透世俗和人性,不会轻易被感动或者左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完美世界”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生活中或许不存在完美的任何事物。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包容,而不是追求完美境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人对“完美世界”有不同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完美世界”就是和平、共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完美世界”也许是指物质富足的生活状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不错,让人感受到苦难和柔软心的深刻关系。希望人们都能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去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人的心都是很脆弱的,不经历过风雨谁能够体会到春暖花开的美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话很有道理!我身边一些经历坎坷的朋友,他们对待事物都非常谨慎,内心也更加细腻,懂得如何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观点很有意思。也许只有经历过黑暗才能真正体会光明的美好,才会懂得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完美世界”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需要互相理解和包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认可文章的说法,我认为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一定就会变得柔软。有些人为了更好地生活,会更加理性,甚至冷酷一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的确有很多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经过了人生磨练,也会留下些心扉的伤痕,但这些伤痕也能够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完美世界”?是物质上的丰富?还是心灵上的满足?我觉得每个人对“完美世界”都有不同的追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完美世界”是一个不断追寻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地。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努力去创造美好,同时也需要学会接受 imperfections(不完美)。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