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整形整容

北大荒米业 化荒地为粮仓的伟大力量——北大荒精神重温北大荒米业明友珍关在哪

把荒地变成粮仓的强大力量

——评《北大荒精神》

本报记者 张诗英 李晖

2021年秋季,大兴安岭地区粮食生产迎来“十八连丰”,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60亿斤以上,比2020年增产30亿斤,将为全国累计产粮1万亿斤。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北大荒有今天,非常不容易!”“这真是伟大的成就!”

从地广人稀的“大荒”,到物产丰饶的“中国饭碗”,北大荒不断刷新的增产数字背后,是闪耀着精神光芒的磅礴力量——北大荒精神。

七十余年来,一代代拓荒者与自然、与土地抗争、永不放弃,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征服了茫茫荒原,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探索、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第一个足迹 (木版画) 晁梅

1. 努力工作

“茫茫雪原上,乌云低垂,几名战士扛着装备,拄着木棍,艰难前行,留下一串串脚印。”在北大荒博物馆,一幅名为《第一个脚印》的版画引得观众驻足。

向荒野进军!北大荒的开拓历史,从拓荒者的第一条足迹开始。

1947年6月,一辆汽车从哈尔滨驶往珠河县二区(今尚志市一面坡镇),车上,两名青年共产党员李在仁、刘岑被任命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主任、副农场主,奉命开荒建农场。

临行前,松江省政府主席冯忠云解释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在东北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据地,要求在北满建立一批粮食工厂,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培养干部,给农民树立榜样,为将来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好准备。”

6月13日,李在仁在一所茅草房前挂上写有农场名字的松木板,刘岑开动“火犁”,轰隆隆……在早已人迹罕至的古老荒原上犁出了“东方第一犁”,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

垦荒期间,14万复员士兵、10万大中专毕业生、20万内地青年、54万城市知青奔赴北大荒。

1958年4月12日,东方刚升起,密山火车站广场就人头攒动,随处可见身着黄色军装的身影。这天,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专程来到密山,参加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火车站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他在现场发出号召:“永不放下枪,英雄建北大荒!”第二天,数万退役军人背着行李,带领妻儿,步行到没有道路、没有村庄的荒野,高声唱道:“一颗红心献给党,英雄脱下铠甲重回战场……”

当时的北大荒条件极其恶劣,到处都是荆棘、沼泽、野兽。

“冬天手脚冻伤,疼得像被猫咬一样;夏天蚊蚋轮番袭击,咬得我们睡不着觉,干脆走出棚屋,唱歌跳舞,累了再睡。”87岁的共青农场退休职工杜俊奇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感慨万千。

没有房屋,垦区队员们用泥土、树枝搭马架;没有水井,就用水田过滤后的水做饭;没有食物,就靠饲料、麸皮、树皮、草根、瓜藤等填饱肚子。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物质条件并没有使拓荒者退缩,他们用青春、热情甚至生命,在地图上的空白处填上了一个又一个国有农场的名字,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传之宝。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改革发展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随着时代变迁,艰苦奋斗不再局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稀缺的物质资源,而是顺境中不求安逸,逆境中坚毅奋进、自强不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认真细致落实防疫措施,争分夺秒复工复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几百代人的持续努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困难障碍,甚至惊涛骇浪,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

2.勇于探索

“中国菜!中国饭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调研时,双手捧着一碗米饭,意味深长地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成果喜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北大荒每一步都是在创新中前进。“北大荒之所以能蜕变成北大仓,就是因为在开拓进取的创业过程中,敢于解放思想,勤于创新探索,激励着北大荒人不仅要与土搏斗,更要挑战自我。”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法教研室副教授陈晨说。

“要不我们把地承包过来,自己干?”1983年初春的一个傍晚,858农场职工王木春一家五口聚在一起商量。前不久,他回河南老家过年,看到老家正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赚了钱,干劲大增,他也想承包起来。妻子反对:“儿子还没结婚呢!要是赔了钱怎么办?”“儿女们都很支持,当时就定了!”王木春回忆道。

北大荒米业_北大荒米业集团董永忠简介_北大荒米业明友珍关在哪

那一年,王木春承包了2200亩土地,年底,他家农场盈利2.7万元,是整个生产队利润的3倍,被誉为黑龙江垦区“最早见春的农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营农场要继续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北大荒人如入荒野,开始向改革迈进。从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创办家庭农场20多万个,在探索多元化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完成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飞跃。

“我们坚持以家庭农场为主、‘大农统筹’的新型农业统分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经过70多年的发展,北大荒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

进入新时代,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北大荒在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现代农业领域的航母。

改革仍是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目前,我们已完成近3万项行政事项移交,实现了由农垦总局向农垦集团平稳过渡。”王首聪介绍,2020年,北大荒集团全面完成集行政体制转型、国企改革、公司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于一体的农垦体制改革,实现涅槃重生。

2021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1102.1亿元,同比增长16.1%,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123.9%。 “北大荒”品牌价值达1439.85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大荒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地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奋进、创造卓越成就的精神指引。

北大荒农垦集团秋收作业现场。资料照片

3.考虑大局

北大荒精神源于国家战略,北大荒人民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己任,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

1960年,北大荒遭遇史无前例的特大洪灾,农场粮食已不能自给,是年垦区工人口粮标准降为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每月5.5公斤,但向国家出售粮食1.8亿公斤,完成大豆出口3000万公斤。

多年来,北大荒人民从不吝惜以大局为重。1991年,穆棱河出现百年不遇的洪峰,穆兴东西堤必须牺牲一侧,挽救另一侧!东堤外有6个乡镇和一群农场240万亩良田,关系到15万群众的安全。西堤外有857农场40万亩良田、2万群众,预计今年将有好收成。防汛指挥部权衡利弊后,无奈下令:857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堤坝,炸坝分流洪水!

北大荒开发建设过程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70多年来,北大荒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肩负重任、不辱使命,成为国家可依靠、可动员、可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国粮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出现粮食危机,北大荒米业48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每天有一趟专列驰援,迅速缓解了首都粮食短缺局面。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大荒接到命令,迅速保障灾区粮食供应。48小时后,2460吨大米,装满41节火车车厢,从生产线发往灾区。2020年疫情期间,北大荒紧急调运5000吨大米,确保北京米价稳定,还紧急调运大米、玉米、豆粕等物资发往湖北。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北大荒集团积极融入当地发展,建成“双控一服务”大基地,成立北大荒农业服务集团,为当地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1000多万亩,化肥供应率94.8%、种子供应率91.8%、粮食供应率20.7%,初步形成了辐射带动周边、垦荒土地一体化、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守住“三农”这个压舱石,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提出“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的新型粮食安全理念,确立了自力更生、国内发展、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来袭,各地区各部门以坚定的使命感,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应,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保持经济持续恢复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4.无私奉献

在北大荒博物馆里,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上镌刻着12429名埋葬在黑土地里的烈士的名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小的还不到20岁。

站在墙前,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人聚集在这片黑土地上?是什么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奉献青春、奉献生命、奉献生命、奉献子孙”?当你了解了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答案便不言而喻。

“不管边疆路途有多远,也阻挡不了我们出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有多冷,也浇灭不了我们的工作热情!”1955年,北京青年杨华率领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去?他回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愿望。”

1969年,杭州姑娘孙文珍来到八五二农场五师。作为方圆十里地唯一的接生员,无论路途多远,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治病人。她因过度劳累而流产三次。在被诊断出癌症后,孙文珍临终前从杭州寄回了最后一笔党费,唯一的要求是将骨灰送回北大荒。

“第一眼见到你,一股爱的暖流从我心里涌出……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你……”《北大荒人民之歌》一曲表达了北大荒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跨越时空,精神的力量激励着后人。“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必须做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40年自主研发新型雷达,为国家海上边防筑起一道“海防长城”。国家需要,成为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2021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118名毕业生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工作,“哪里祖国需要,哪里就到哪里”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的选择。

包括北大荒精神在内,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无不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历代先驱者,还是黄大年、罗阳、廖俊波等一大批英雄模范,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北大荒精神是勇敢顽强的北大荒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不朽史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今后,我们要不忘初心,让这种不计得失、敢于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燕燕说。

初冬,皑皑白雪覆盖在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上,为来年的丰收积蓄能量。在黑土地上孕育的北大荒精神永不褪色,永葆新鲜,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5日第05版)